上班久坐下班不动?@职场人:小心血栓“找上门”
来源:新华网 日期:2023-09-18 浏览

  血栓被认为是“沉默的杀手”,它是心肌梗死、脑卒中、静脉血栓栓塞症这三大致死性心血管疾病的共同发病机制。

        数据显示,全球四分之一的住院死亡原因与血栓相关,“血栓”距离我们并不遥远,且有逐渐年轻化的趋势,血栓形成的重要诱因在日常生活中也并不罕见,以职场人的日常生活为例,如果久坐不运动,再不注意锻炼运动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就有可能“找上门”。

        简单来说,血栓就是血液凝固,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堵塞了血管。下肢深静脉血栓是(DVT)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的凝结形成的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多见于下肢。急性期由于血栓的逐渐进展引起肢体的肿胀,疼痛,甚至肿胀加重导致动脉受压出现肢体的缺血,更危险的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可能会脱落至肺动脉主干导致致死性肺栓塞发生,危及生命。临床上将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及肺栓塞(PE)称为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是同一种疾病在不同部位的表现。

        提及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病因,血流瘀滞、血管壁损伤、高凝状态,这三要素中的任何一条异常都可能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

        简单来说,造成下肢静脉血栓的病因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是血流瘀滞,包括:由于心房颤动、左心功能不全、制动或瘫痪、静脉功能不全或静脉曲张、肿瘤、肥胖或妊娠导致的静脉梗阻;第二,是血管壁损伤,包括:创伤或手术、穿刺、心脏瓣膜病或置换术、留置中心静脉导管、起搏器植入、吸烟、肿瘤静脉化疗等;第三,为高凝状态,包括多种风险因素所致的高凝状态,如血黏度增高、肾病综合症、败血症、创伤或烧伤后机体改变、恶性肿瘤、妊娠晚期和分娩、种族、高龄、吸烟、避孕药、肥胖……不管啥诱因,只要以上三方面的各因素有存在异常,都有引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可能。

        对不同患者而言,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是表现多样的,大多数症状以肢体肿胀为主,伴有小腿或者大腿的张力增高,感觉摸起来“硬帮帮”,甚至因为压迫动脉,会导致足趾苍白或疼痛性青肿。如果是急性的下肢深静脉血栓,还可能出现进行性加重的肢体疼痛和肿胀,比如行走后胀痛,张力较高,伴有肢体发热,浅静脉曲张,足被动背屈时疼痛等。下肢深静脉血栓慢性期表现为血栓后综合征,出现反复的肢体肿胀,色素沉着,显著的曲张静脉团块甚至足靴区的难以愈合的溃疡,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如果下肢深静脉血栓脱落至肺动脉主干出现肺栓塞,此时患者会出现突发的憋气,呼吸困难甚至会晕厥,意识丧失甚至猝死,同时还可能会出现血流动力学的不稳定包括血压下降,心率增快及氧合下降等。如果出现非主干的致死性肺栓塞,有些患者可以没有明显临床症状,仅表现为轻微的活动后憋气。

        下肢深静脉血栓可以通过D-Dimer检测、下肢深静脉B超和CT静脉显像及CT肺动脉显像等方式加以诊断。

        D-Dimer是纤维蛋白的降解产物,诊断急性期血栓敏感性可达97%;但特异性不高。D-Dimer阴性基本可以排除急性血栓,但是阳性还需进一步结合其他检查方式才能进一步进行血栓的诊断;CT静脉显像及CT肺动脉显像则是通过静脉内注射造影剂后进行静脉(下腔静脉,髂静脉及下肢静脉)成像,利于观察血栓的部位及程度;同时可以通过肺动脉的显像观察肺动脉栓塞的有无及部位。

        目前,临床上首选且无创的诊断是下肢深静脉B超,可以明确血栓的部位,根据血栓的部位不同分为中央型(下腔静脉,髂静脉/股静脉)血栓,周围型(发生在肢体远端腘静脉,小腿胫前,胫后及腓静脉)血栓及混合性(中央型及周围型);其次,B超可以明确急性期及慢性期的血栓。

        下肢深静脉血栓应该如何治疗?建议尽早开始抗凝治疗或选择手术治疗。

        “抗凝治疗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常用方法。一旦确诊,建议尽早开始抗凝药物治疗。临床上,目前抗凝药物包括肝素,低分子肝素,华法林及新型Xa因子抑制剂的口服药物。”

        肝素需要静脉给药且重复进行凝血功能的监测,半衰期比较短;低分子肝素不需要常规监测,且为皮下注射,临床使用方便;

        华法林是维生素K拮抗剂,主要抑制需要维生素K参与的凝血因子的生成,但是对于体内已经生成的凝血因子没有作用,所以需要3-5天的起效时间,同时使用中经常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维持在2-3)进行药物剂量的调整,所以大部分的患者依从性较差,不能做到及时的监测,影响抗凝治疗的效果及面临常见的出血问题。

        “近几年,新型Xa因子抑制剂的口服药物如利伐沙班,艾多沙班的出现,提高了患者的依从性及治疗效果。对于抗凝药物的时限,如有明确诱因导致的血栓建议至少抗凝3个月,但无明显诱因出现的血栓建议延长抗凝时间,同时复发性的血栓患者也应进一步延长抗凝时间甚至终身抗凝。”

        目前采用的手术治疗方式,主要有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和深静脉置管溶栓或者深静脉血栓抽吸介入手术。

        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主要作用在于预防血栓脱落导致肺动脉主干的肺栓塞的发生,尤其对于因为出血的原因无法进行有效抗凝药物治疗的患者。除此之外,针对于急性近心端血栓的患者,如肢体肿胀严重,需要进一步进行腔内血栓减容手术治疗。包括行腘静脉,股静脉及髂静脉,下腔静脉溶栓导管植入进行充分的溶栓治疗,称为导管内直接溶栓,优势在于与外周静脉溶栓相比溶栓药物(尿激酶等)可以更充分的与血栓接触,溶栓效果更理想。但随着腔内吸栓装置的不断出现,可以直接对腘静脉,股静脉及髂静脉,下腔静脉血栓进行抽吸,去除腔内血栓负荷,可以达到即刻的肢体肿胀的缓解,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效果,同时可见有效的降低由于深静脉血栓导致的血栓后综合征的出现,很好的改善人们的生命质量。

【责任编辑:孙晓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