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关心,真的是对方需要的吗?
来源:扬子晚报 日期:2022-10-19 浏览

 心理聊吧邮箱收到一封倾诉邮件,描述了自己关心职场中年轻人却被嫌弃的经历:“同事发了条朋友圈:身边有人患有‘关怀强迫症’怎么办,并配上了三个翻白眼的表情。没想到我的热心会让同事有这样的恶感。”心理专家表示,每个人对同一件事的感受不同、需求不同,避免“关怀强迫症”,不只适用于同事之间,同时也适用于所有的人际交往,看到别人的需求,给年轻人和孩子成长的时间和空间,同时也给自己一片广阔天地。

  倾诉:同事发的朋友圈让我很难过

  同事发了条朋友圈:“身边有人患有‘关怀强迫症’怎么办”,并配上了三个翻白眼的表情。而中午,我才跟她聊了会天,谈到我觉得她工作中对客户的态度有点不妥。看到她发的话,我当即心猛地一沉,赶紧上网搜了下解释:关怀强迫症,指依赖别人对自己的依赖,喜欢关怀别人,不去关心别人就觉得难受,这种关心和关怀还强迫别人接受,以此来确立自己的人生价值,获得心理满足。

  我一条一条地翻着评论,不少人代入自己,也有不少网友在吐槽同事——“我好像就是,有时候我都觉得我超过了那个关怀的程度,什么能帮的都想帮忙,不叫我帮忙就是不喜欢我了”“我同事估计就有这个症状,嘴巴不停地吧唧吧唧就不干实事”“可能是我同事了,我发现她特别喜欢开导别人,懂点东西就开始叭叭叭,其实没几句是对的,但关键她不这么觉得,她觉得拯救了别人的人生”……

  想到那位同事可能在影射我,有点难过。我一直是个面冷心热的人,随着年纪增长,看着办公室新来的小姑娘小伙子,有种看晚辈的感觉,很喜欢年轻人的活力,看到他们初入职场冲劲十足,也看到他们工作中包括待人接物上的一些不妥之处,总想着提醒一两句,希望他们走得顺一些。开口之前,也会字斟句酌,意思要表达到位也要关照到年轻人的面子和情绪,并没有指望获得什么回馈,他们愿意接受我的意见,我很开心;忽略我的建议,我也没问题,毕竟有年龄差,我的经验也不一定就真的完全适合他们。

  没想到会给人带来这样的“恶感”,我很难过。 小M

  解析:避免“关怀强迫症”,不只适用于同事之间

  从这封信中,我能感觉到来信者的难过情绪,TA没有想到自己的善意给对方带来了“恶感”。

  在以往的经验中,“关怀”和“关心”别人,被认为是好的行为,一直是受社会嘉许的。人与人之间也需要互相关心和帮助。但是,如果一个人强迫别人接受自己的关怀,使别人依赖于自己的关怀,这就是一种不健康的、对人与人的关系产生破坏的心理和行为问题了。

  来信者是出于长辈对晚辈的关心提醒了一下。TA还注意了“表达到位也要关照到年轻人的面子和情绪”。那为什么被关怀的年轻同事会反感呢?

  首先,每个人对同一件事的感受不同,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有着不同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如果两个人属于两代人,年龄的差距、生活的经历、时代背景和接受的教育等不一样,价值观念和生活态度的差距就更大了。

  其次,两个人的角度不同,在关怀这件事上,一个是关怀者,一个是被关怀者;一个是付出者,一个是接受者;一个可能出于同情,那另一个就是被同情者。

  最重要的是,两个人的需求不同,这也是造成问题的主要原因。来信者的需求是,“看到他们工作中包括待人接物上的一些不妥之处,总想着提醒一两句,希望他们走得顺一些”,这是帮助的愿望。“并没有指望获得什么回馈,他们愿意接受我的意见,我很开心……”“开心”体现了情绪价值,也就是说来信者的需求是助人为乐。后面说“忽略我的建议,我也没问题”。真的会一点问题都没有吗?一旦对一件事有期待,事件没有向着自己期待的方向发展,怎么也会有些失望吧。来信者没想到的是,自己的关怀不是被忽略了,而是被嫌弃了。年轻同事有什么需求呢?从来信者提供的有限信息,只能看出TA的需求是,不想要别人的“关怀”。从TA朋友圈的评论中可以看出这种感受还能得到一些人的共鸣。职场中的年轻人确实有成长的需求,但有些前辈的主动关怀,在他们看来是一种越界的行为,是不尊重人的表现。这样的行为不会获得他们的认可和尊重,“我发现她特别喜欢开导别人,懂点东西就开始叭叭叭,其实没几句是对的,但关键她不这么觉得,她觉得拯救了别人的人生……”信中提到的这条评论,也表达了这样的不满。比起分享经验,他们更需要的是自己去摸索、积累成长经验值。更何况有些经验也未必是有用的。来信者也意识到了,说“毕竟有年龄差,我的经验也不一定就真的完全适合他们。”《中年的意义》一书中说,中年人不是靠“经验”胜过年轻人,而是靠中年时期才积累到的“洞察力”,也就是成长的智慧,所以,年轻人成长真的需要时间和空间。

  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就得改变“一切都是为了他好”的观念,换一种思维模式:“我这么做,他是否真正需要。”一定是对方的真正需要,而不是自己认为对方有用、只是对方还没有发现、以后早晚会发现的需要。觉察自己关怀他人的真正动机是什么,是为了确立自己的价值观念,获得心理的满足吗?为什么需要这样的心理满足,是自己的某些需求没有得到吗?自己的真正需求是什么?把注意力从别人的身上放回到自己的身上,也许会挖掘出很多宝藏,这也是成长的智慧。

  来信者因为这件事有了负面情绪,其实负面情绪也是有价值的,可以提醒我们需要有些改变。人们都是一边试错,一边朝着更优的道路纠正。与他人的关系出现问题也可以看到正面的意义,正是因为如此,我们才会觉察与思考,形成新思想和新理念,重新建立一种舒服的关系。

  避免“关怀强迫症”,不只适用于同事之间,同时也适用于所有的人际交往,看到别人的需求,给年轻人和孩子成长的时间和空间,同时也给自己一片广阔天地。(记者 王睿)

责编:李然 ]